找到相关内容365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元法师著:慧日集(第一辑)

    于过往的知解,若经常一味地肯定,而不加思索,毫无疑情,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妄念。   换句话说:用俗智慧来顺应六根,则永不得正觉解脱。要能正见缘起,才能掌握真确的行门。   第 5篇   清净心离言绝相,不可... 第93篇   修数息观而妄念丛生,无法得定,当却坐思惟:  一、诸佛法身,遍满法界,我今如法修持,应受彼之护念。信受精进,永不疑悔。  二、此妄念者,本无实体,寄于五蕴,游履六根,非关佛性,理他作啥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270236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慧日集(第二辑)

    的一举一动。你可能无法控制念头内的幻觉,却必须专心一注地达成心与言行的合一。  这是一个由不得自己的人生旅程,莫管别人做了什么,紧守六根门头,勿让烦恼贼入。澈底打垮─  那深藏无始劫来的坚执!   第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270237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止观入门

    修行若能做到“知幻即离”、“离幻即觉”,便即永断三惑,证入佛位了。  另外,在胜鬘经立有二种烦恼,把烦恼的性质分成种子与现行来说明,种子潜伏于阿赖耶识中,能生一切的妄惑,而现行指六根对六尘的作用。种子...法于心后─受戒,此受戒的人就应谨慎护持,不令身口意三业随意犯戒,这受戒者的自身叫戒体。  (三)戒行─为了防护戒体的犯戒,修行人应都摄六根,于平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身行、口言、意念,一般说的戒持该怎么持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570239.html
  • 亲友书释·白莲鬘

    六根各自的对境色法等一切,恒常动摇不定,瞬息万变,能力胜此而如如不动之人与能在沙场上攻克敌军的勇将这两者中,初者——诸位智士才是当之无愧的真正英雄。其原因是:所谓的英雄是坚强稳固的称号,意味着不随他众所...

    麦彭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50470265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三)

    ”都是幻有,所以一般迷昧的人们,就执着这是很美丽的色相,就爱取要看;那是很好听的声音,就爱取要听……六根对六尘都认为是实有——坚执不舍,所以叫做“执取相”。  甚么叫做“计名字相”?计是计较,也就是计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970437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五)

    宗;次净内心,故须“禅”学;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心佛不二,事理圆融,故修“净”土,三密加持,即身成佛,故修“密”印。以是义故,“律”、“禅”、“净”、“密”,实为入宝所之四大门,而华严之“法界观”,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1170439.html
  • 释敬定: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

    。又译作境界、尘。即根与识之对象。亦即心与感官所感觉或思惟之物件。引起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之感觉思惟作用之物件,即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境,以其能污染人心,故又称为六尘。(《佛光大辞典》p....

    释敬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3470572.html
  • 明朝宗教史之衰微中起伏的佛教

    的 出身 不敢贸然 出世 开堂,遂 屈就 于圆悟之门,取得 嗣法.然而圆悟既想白捡一个高徒,又不愿其自立门户,双方的这种 六根不净 搅得 师弟子之间若水火焉.后来围绕五宗法系等问题,双方公开争骂起来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45570641.html
  • 千里学禅(2)

    普通六根的人---在我自己内心里寻找到真理?  我想寻求它的答案,终于得到了答案。答案是:这个答案,不能用理智和逻辑去寻找,只有全神贯注的静坐,启发出真正的智慧,一切自然回明白。  我一直学习「奢摩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170745.html
  • 如实了知天台一乘圆顿

    无上道”。无上道就是圆同太虚、顿同佛体。广大“如”法界(六根是佛法界。六尘是对法界。)究竟若虚空。咸同真如——一心妙性。  我们说,微妙净法身即是法性身——即是凡夫“幻化空色身”。微:幻也。妙:化也。...

    沈仁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470749.html